保定古城墙历史沿革
据《宋史》记载,保定市内的古城建于公元992年,当时李继宣任保州知府,他下令筑城关、浚沟壑,营建了1500多处营舍,标志着保州城初步具备了城市规模。然而,1213年蒙军攻陷保州,城池毁于战火,州治转移至满城14年。1227年,元大将军张柔回归保州旧址,大规模修建城关,规划市井和民居,使之成为燕南的重要都会。
1402年,孟善守御都督在原土墙基础上,首次使用砖石进行瓮城和女墙的增建。1567年,张烈文知府和贾淇、章时鸾等进一步修缮,使用砖石加固城墙,包以方砖。清朝顺治、雍正、同治年间,胡延年、徐德泰、李鸿章等人也多次进行了修葺。
清光绪年间,清苑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77年的北魏太和元年,而保州城的建设始于北宋建隆元年,为防御辽国而设“保塞军”,后改名为保州。淳化三年,李继宣任知府时,城池工程完成,保州城正式成为具有城市规模的地方。到了明代,为强化防御,保定城从土城转变为砖质军事重城,城墙周长6余公里,设有81个敌台,以及四个城门,被形象地称为“靴子城”。
然而,1900年英法德意联军侵占保定,破坏了部分城楼。民国时期,南城墙因监狱驻扎而有所修补,小南门在1935年由万福麟部队新开。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前后,古城墙进行了维修和防空洞的建设,但日军占领期间,城墙有所增建和拆除。1948年保定解放后,城墙遭受进一步的拆除,仅南城墙一段遗址保存至今,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,承载着保定古城的丰富历史记忆。
多重随机标签